2010年1月6日 星期三

台灣山岳雜誌NO.87;P-43 新高旅社→一見如故



新高旅社一見如故



/伍元和



 



日治時代北投地區曾有座「新高旅館」,以山為名,無非想誘發旅客的想像力。聽說嘉義有座「玉山旅社」正在爭取文化資產保存;我起了強烈的好奇心,想一探這鎮守玉山的小旅社。「奇怪,這地方我以前已經來過了!」這是看到玉山旅社湧起的感覺;自然我是不曾來過的。透過照片,透過內部的木構造與日式窗景,透過黑瓦與黑瓦接縫的那種熟悉。我才醒悟那樣的場景恍如投宿在東勢、水里、瑞穗等山城里。近年以來,記憶和現實裡的魔幻越來越多,越來越混雜了。



 



北回歸線上的小旅社



原來日治時代嘉義水上的最後北回歸線碑,是兼具台北工業學校教授和登山家身份的千千岩助太郎設計的。當他站在農田一側,時而以登山者思慕的角度審視東方群峰,他是否有聯想到玉山的高度、樹木的生長條件與北回歸線的三角關係?!三邊互惠的關係又如旅社、經營者與地方發展的彼此糾葛!根據當年向市府正式登記的「出身證明」,這動建築物於194944完工,6棟相連,形成完整的商店街。幾番世代交替,掌舵者易手──原本是車站老站長陳聰明看上鐵道帶來的大量旅客而創辦這樣的旅社;第二任是來自嘉義縣新港鄉大潭村的老阿嬤侯林彩鳳,年輕時來到旅社當起專職服務生,清理打包每一間房間的垃圾、洗地板、刷廁所,櫃台服務,在邁入年老時刻,存足錢買下來,接著是先生、大女兒接手經營。當旅社風華不再,最後被迫關門收場。



 



【化身咖啡店】



誰能訴說侵蝕掉的日子,又能存儲在什麼地方呢?想當年有多少學生與山岳團體在此打尖?甚至逢年過節,在門前借搭帳篷歇腳的登山者多如過江之鯽;這些人隔日都要依例拍完合照後,再從這兒出發趕搭火車上山。這間旅社恰恰位於阿里山森林鐵路北門驛站(列入古蹟)前。當我們望著寬敞無匹的大馬路,看見了嘉義的歷史正在逐漸崩解。地方人士雖然想從白蟻、時代潮流中盡力搶救,但歷史悠久的建築物與街區也很難維持原汁原味古老風貌。不過,無論如何,山與旅社,自然與人,都會找出適合自己的生存之道。短短不滿百年,有些事情猶在艱困奮鬥,有些已化為令人回味再三的故事!

1 則留言:

  1. 文中提到的登山家千千岩助太郎

    http://chijiiwa.kaishao.idv.tw/



    文中提到的嘉義水上北回歸線碑(五代目)

    http://blog.kaishao.idv.tw/?p=142

    回覆刪除